许多人初次见到穿着客家传统服饰盛装的客家人,往往以为是南方的某个少数民族。其古朴的形制、淡雅的色调、精美的纹饰,无不欧宝电竞APP昭示着其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某种渊源关系。
客家传统服饰特色的形成,与客家族群的形成历史相关。因历史上北方战乱、灾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迁至赣闽粤边区生存发展,并与当地人通婚杂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后随着人口繁衍,客家人衍播四海。中原汉服即是随着多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来到南方的。由于迁徙途经地和南方定居地的气候、山形水势和民俗文化等不同,逐渐适应当地地理和人文环境而形成特色。
因服饰不易保存的特性,现今所见的客家传统服饰实物一般是近现代的。从其形制结构和艺术特色看,至今还保留着中原汉服的古风,能明显看出其演变轨迹。比如,客家典型服饰大襟衫和大裆裤,二者均以宽松肥大为美,以遮盖女性身体曲线为美。特别是大裆裤俗称“宽腰便裤”,要将裤头翻折多次才能穿用,明显承继了汉服唐装古风。客家绣花童帽有大量的虎头纹饰装饰,即是中原虎文化传播的结果。流行于赣南三南地区(龙南、定南、全南)的冬头帕,据说是北方头巾文化传播到南方后,因南方空气潮湿而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北方头巾与赣闽粤边区本土文化的结合。客家女性银簪头饰,其状如刀如剑,传说是客家先民南迁时,沿途常常遭到兵匪袭击和地方恶势力骚扰,客家妇女出于自卫防身的需要,也是为了便于隐藏和携带,便将小刀、短剑藏匿于发髻之中,以备在迫不得已之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后来,客家人定居南方后,这种自卫的武器便演变成为客家妇女最常用的银簪头饰。
客家传统服饰作为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客家联谊、旅游、招商等热潮的兴起,逐渐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出现研究、保护、传承的热潮。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流行三种模式:官方模式、民间模式和官民学结合的模式。官方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如进行申遗、制定保护政策等,其特点是能调动强大的力量参与,但覆盖范围小。民间模式是民间自发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比如商业开发等,其特点是以利益追逐为中心,保护是开发的副产品,往往在开发中破坏传统文化,为人所诟。官民学结合模式由学者参与研究、提出保护建议,再由政府制定具体措施,进行社会动员,组织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其特点是学者、政府、民间共同承担保护责任。在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官民学结合模式。
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对客家传统服饰实物进行收集、研究,推广和传播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当前,赣闽粤三省相关文博机构都收集和展示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客家传统服饰。客家学者也对客家传统服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整体而言,对客家传统服饰的收集、研究和传播还不够,其内涵、特色和价值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客家传统服饰。在专家的指导下,挑选出既美观大方又具有丰富内涵的客家传统服饰精品,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融到时装设计中,开发出工艺精良、经久耐用、符合现代审美和适合普通民众穿用的服装,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和销售,进而打造客家服饰品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
在现代化背景下,客家传统服饰走向了边缘,如何保持其特色,传播其文化,发掘其价值,进行传承与创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