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相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而言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生活在中华大地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军事、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
1953年11月8日至11月12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市举行,共有13个民族395名运动员参加,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
但这是一届被后封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因为第二届要等到1982年才在内蒙古举办,并且确认为4年举办一届(其中两次间隔为5年)。
第四届“会”在广西举办,并且出现了会歌,就是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爱我中华》,歌曲吸收了广西民歌的元素,由壮族歌手韦唯演唱。后来的会虽然每一届都会改会徽会标和吉祥物,但这首会歌却是被永久确定了。
大家看民族运动会特别有意思,其魅力主要也是来自于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生活生产气息,以及较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用大白话说就是,接地气,既能看明白,也能看有趣,还能看刺激。我们接触过的民俗游艺活动,很多也都可以被归类在传统体育项目中,比如武术、舞狮、划龙舟等。
除此之外,由于传统体育是长期地理环境、生产劳作、生活社交等累积传承的结果,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族群会有差异,很多项目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族群识别。
所以,尽管有一些项目是跨族群甚至是跨民族存在的,但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还是会带上一个民族属性。之前在《》里也提到过,绘画表现众多民族穿着服饰的方式多是歌舞,因为绘画需要出现的情景,其次便是传统体育。但表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需要调度的人物、姿态、细节都更难,所以画的人并不多。
介绍一本1977年出版的由刘秉江绘制的《民族体育儿歌》给大家(注:由于出版时间关系里面出现的儿歌比较有年代特色)
这套图绘制的时候,还没有正式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所以很多项目是对不上的。在项目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体育,也有一些是表现儿童穿着民族服饰参与的现代体育,别有一番韵味。
儿歌部分把族属基本也都点出来了,也可以参照一下当时画家是怎么描绘各个民族形象的,以及平衡民族服饰与运动姿态之间的关系。
其实不仅是这套画册中的文字是有年代特色的,画风也是,进入九十年代候这种福娃画风就越来越罕见了。
而画家刘秉江本人,其实也不是画这种风格的,他有一幅很有名的作品在北京地铁19号线牛街站,前身是刘秉江和周菱在1982年为北京饭店创作巨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绘制了20多个民族的70多位人物,可惜后来被拆毁了。2021年北京地铁19号通车时再现了这幅上个世纪80年代壁画复兴时的经典之作。
从这个壁画就可以看出刘秉江的风格和《民族体育儿歌》并不一致,只是大佬们能够驾驭各种画风,并且他在青海、新疆等地写生多年,对民族服饰与民族艺术都有很深的积累,这也是目前许多只能看别人的少数民族形象绘画作品才能进行观察和绘画的画手所无法企及的。
今年会官网上的图,明显就是具有现在这个特征、由电脑作为工具进行的绘画创作。这个高低很容易分,也很难分,时代有时代偏好,个人也有个人的欢喜。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