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衣,均需打赤脚。以后重孝期间(一般为七七四十九天), 直系孝女、孝媳等以素色衣服代替孝服,衣袖上缝上麻结或 线花,旁系孝女、媳则无需再穿孝服。 第三节 客家儿童服装 客家地区祟山峻岭,千沟万壑,大部分可耕地都是客家 先民在山坡上或深谷中开垦出来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客家人为了生存无疑比其他平原地区的人民付出了更多辛 勤的汗水。但客家地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于生活在其 间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客家孩子们来说,这一片地区又 是充满神奇充满幻想充满乐趣的人间乐园。孩子们可以上 山采花、采果,可以下河捉鱼、捞虾;可以在山上攀藤、爬树, 也可以在水中漂流、嬉戏。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上山砍 柴、割草、放牧,下田除草、施肥、收获,对于孩子们来说,也 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客家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德教化,信奉“学而优则仕”的 古训,因而客家地区自古以来教育事业就比较发达,大部分 村、镇很早就建有作为公学的文庙,也有许多私塾。但客家 地区的偏僻闭塞、生产力的低下,客家人民生活的贫困,又 使大部分儿童尤其是女孩没有能够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 路,甚至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他们不得不从七、八岁 开始就得帮助家里干农活或打柴、放牧等。因此,客家儿童 从小就表现得勤劳、俭朴,充满泥土气息。在衣着打扮上,他 们但求朴素、蔽体、方便、自然,而不尚奢华。他们从小到大, 只有极为简朴的几种衣服。 1 . 婴儿衫。 只R 婴儿刚出生时,因皮肤幼嫩,一般只用布巾年围裙或棉 风衣包裹,尽量不穿衣裤。但为了保持腋下、胯下等处洁净、 干燥,不致于患溃疮,也要给婴孩穿上一件内单衣,胯下则 垫上尿布。客家婴儿的内单衣叫婴儿衫,又叫虾仔衫,一般 由质地较软的白色或条花棉布缝制,胸腹部双层交叉呈交 叉襟,无领,袖子较短,没有纽扣,腋下尖角处缝上布绳子, 内层绳子由腋下开口穿出,系扎在背部打结(如图37)。这 种婴儿衫一般从出生穿至四个月左右。 图37 婴儿衫 2.和尚衫。 婴儿长到四个月左右,形体长大多了,婴儿衫已不合 身,该换新装了。母亲为自己精心培育的杰作而陶醉,于是 开始更精心地为孩子打扮。于是不论男孩女孩便都穿上了 更为艳丽更为得体的和尚衫。和尚衫比虾仔衫稍长稍宽,造 形比虾仔衫更齐整,直襟圆领,更有气派,和虾仔衫同样在 腋下缝上布绳,里层绳子由腋下穿孔而出,穿上后在背部系 紧打结(如图38)。孩子穿上和尚衫后,一般还穿上蛙裤或 开挡裤,也可围上肚兜,下身再用尿布包裹,天冷时再裹上 风衣。这种和尚衫一般可穿至三、四岁。 图38 和尚衫 · 3.童大襟衫。 过去,也许是客家人“望子成龙”心切,孩子长到五、六 岁,不论男女便都穿上与大人相同款式的大襟衫,女童还配 穿大挡裤。而且,这种样式的服装一穿到底,真至老死都不 改初衷。另一方面,也许还说明客家孩子较早进入成年,因 为他们从穿上大襟衫开始,在衣着打扮方面已与大人无异, 并且开始帮大人干力所能及的劳动活了。儿童大襟衫的造 形、结构均与成人大襟衫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长宽的尺寸有 异,而花色则力求鲜艳夺目,尤其是女童所穿的。布料则选 择质地较软、较薄者为佳。一般都做工精细,女童穿用的还 要用花布或红色布料镶上滚边,使之显得更为鲜艳,以培 养、适应儿童的爱美心理。客家儿童所穿的大襟衫适应性 强,式样上不分男女,制作上也较宽松,一般孩子都可一件 衣服从五、六岁穿到十几岁,或哥哥姐姐穿过后再给弟弟妹 妹穿,这对一般贫困家庭来说,十分经济实惠。 4.肚兜。 肚兜客家人叫肚搭子。客家人认为,小孩肚脐部位最易 受风寒,需加强保护。刚刚学步的幼儿,可以不穿裤子光着 到处跑,甚至在地上爬,在泥水地里滚,但绝不能让腹 40 部光着。因此,客家幼儿在一岁前后,都要在腹部围上肚裕 子。肚搭子的式样一般为三角形或扇形,用双层棉布缝制而 成,三个角缝上绳子(如图39),穿用时尖角或扇形的短边 向上,用绳子挽在脖颈上,下部两角的绳子则在背部系紧打 结,整个腹部便被裹得严严实实,不受风寒了。肚兜比较艳 丽,做母亲的常在肚兜面上绣以牡丹或鱼纹等表示富贵吉 祥的花饰,极为漂亮。 图39 肚兜 5.童夹袄。 童夹袄是客家小孩主要的御寒衣服,由双层布料做成, 有衬棉和不衬棉两种,一般为长袖、无领、大襟,里布用白 布,面料用花布,款式与大襟衫相似,也有短袖夹袄。天气稍 凉时穿不衬棉的,天气较冷时穿衬棉的。穿用时一般是里面 穿婴儿衫或和尚衫,中间穿夹袄,外面再套穿大襟衫或和尚 衫,以保持夹袄的整洁。 6.童短袄。 童短袄是客家孩子的过冬防寒服,主要有大襟和直襟 两种,款式与成人短袄无异,男女装没有明显的区别。因缝 制成本较高,一般家庭都要等孩子长到七、八岁较多户外活 动或参加劳动时才为他缝制;且做得较长较宽,初穿时像长 4l 袄,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长高则慢慢成了短袄,实在不合身了 则给弟妹穿用。因为客家地区每年寒冷天气时间不长,童袄 很耐凳,一般可穿十年以上,所以一般家庭都只需缝制一两 件童棉袄,兄弟姐妹可以一直往下传穿。 7.婴儿裤。 婴儿裤客家人又称虾仔裤,婴儿出生4个月至1周岁 左右穿,一般用较薄较软的棉布做成。婴儿裤开大档,臀部 ,前片如扇形肚兜加两条裤管,后片则呈两个三角形的 角尖相对接,尖口缝上布绳,穿用时布绳交叉过对肩后扣在 前胸扇形的两角上系紧(如图40)。婴儿裤不保暖,婴儿穿 上这种裤子后一般还需垫上尿布,并用围裙或风衣裹起来。 如果婴儿长到七、八个月以上,能坐、能爬行或能走路时,穿 这种裤子拉屎撒尿极为方便,即使大人很忙无法及时处理, 也不致于拉湿、弄脏裤子。 图40 婴儿裤,I、前片 I、后片 8.蛙裤。 蛙裤与婴儿裤一样,为婴儿1岁前后穿用。其造形与婴 儿裤大致相反,婴儿裤前片长,扇形部分遮住胸腹,而蛙裤 则后片长,扇形部分遮住背脊(如图41)。穿婴儿裤时挽带 在背部交叉后过肩在胸前系扎,而蛙裤则需三条绳子,背脊 上部扇角上一条绳子挽在颈部,腰部两角的绳子向前系扎 42 在腹部。婴儿穿上蛙裤后从背面看就像背部有花纹的青蛙, 故名。 图41 蛙裤 I、前片 l、后片 9.开挡裤。 客家孩子长到二、三岁,不论男女,都穿开档裤。这时候 孩子能行走自如,已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一般都不喜欢缠住 大人,而喜欢自由活动。穿开档裤的目的也许一是方便其自 行解便,以保持清洁卫生;二是方便其跑、跳、蹲、坐,不致损 坏裤挡。开档裤一般用蓝、黄灰、黑等深颜色棉布做成,耐磨 耐脏易洗,有两种样式,一种为平裤头开档裤(如图42),其 特点是平裤头,两条裤管在前片连接在一起,后片则沿臀部 中心线开缝,裤头缝上两条绳子,穿用时可在腰间系紧;第 二种是高裤头开档裤(如图43),其特点是在平裤头开挡裤 的前片裤头接上近似于肚兜的梯形护胸,并在护胸上缝上 口袋,便于孩子装手绢、草纸或小玩物之类。后片则接上宽 布条,在背部交又处缝住,穿用时此布条过肩后挽住前片梯 形护胸的两上角。孩子穿上这种开档裤后,有如绅士所穿的 挽带裤,显得活泼、精神,是客家小孩最喜欢穿用的裤子之 图42 平裤头开挡裤 l、前片 R、后片 图43 高裤头开档裤 l、前片 皿、后片 10.塞挡裤。 客家话称封闭为塞,塞挡裤是相对于开档裤而言,意为 不开档。其造形和结构与开档裤相同,也有平裤头和高裤头 两种。所不同的是长宽尺寸有别和不开档。客家孩子长到 六、七岁,女孩子还更早些,生活能力更强了,解便时可以自 己脱裤子、穿裤子了,洗澡脱、穿衣裤也能自理了,于是便开 始穿塞挡裤。穿塞档裤既可训练孩子自己穿衣脱衣的能力, 增强独立性,又可以培养孩子养成懂礼貌、爱清洁、不随地 大小便的习惯,使孩子进一步向成年人过渡。对于孩子的成 长来说,从穿开档裤到穿塞档裤,也许是其人生旅程的一个 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有些地方的客家人对不成熟、办事不老 成的年青小伙子动辄戏称为“穿开档裤的小孩子”,便是一 个生动的证明。 44 11.大档裤。 过去,客家孩子一旦穿上大档裤,不论男女,也不论年 龄大小,就标志着他或她已经成年,犹如古代人的束发。这 是因为,客家人所穿的大档裤,干百年来一个式样,男女老 少千篇一律,很少改革,很少创新。客家孩子所穿的大档裤 也与大人穿的一样用蓝、灰、黑等深色棉布或葛布缝制,只 是长宽的尺寸有别罢了。过去的客家孩子十一、二岁就开始 穿大襟衫或唐装衫配大档裤,与成年人无异。而且,就其生 活内容方面说来,穿上大挡裤的客家孩子,除极少数有钱人 家的孩子可以继续读书,争取“学而优则仕”外,大部分都得 像大
DBT 29-209-2020 天津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规程.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